找到相关内容72篇,用时1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三主要道论》讲记(中)——菩提心

    自己平庸无能,但如果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就可以拥有宽广的视野,就能看得很远,就能看出很多以前所看不到的东西。同样,如果能从佛的视点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就能高瞻远瞩,发现许多前所未闻的境界。 ...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变得很富有,又能怎样呢?仅仅解决了生活问题,就万事大吉了吗?就没有痛苦了吗?决非如此!这只是解决了暂时的问题,却没有根除更为可怕的生老病死之苦。 因此,我们不应以狭窄的目光来...

    宗喀巴大师 造颂 索达吉堪布 翻译 慈诚罗珠堪布 讲解

    |菩提心|三主要道|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3/09185636276.html
  •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我们看待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角度,只有从多方面地观察、思考,才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反之则会有失偏颇。   通常,在我们的人生中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人生始终都处于选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人生从一张白纸开始,其后发生的每一桩事渐渐在白纸上绘满了轮廓: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遭遇&...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05940096.html
  • 法华随想

    看待问题,我慢慢就会把佛法的修学学活了,就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也学会了用佛的正知正见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是观照般若的初级阶段。渐渐,我们还要学会善能分别,而不作分别想。我们对善与恶、非善、非恶的看法和...,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向同修和教外信众介绍佛法。这时我意识到自己观察世界,看待宇宙万事万物的视野宽阔了,与往昔有了质的根本差别,是佛法为我点开了慧眼,眼睛亮了,立足点高了。这时我由衷的感叹啊,佛菩萨来...

    净心如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33741020.html
  • 东初老人有关「佛教与中国文化」之撰述析论

    较多,在文献的说明方面较为详尽,也较从佛教的立场来看待问题,略去了非佛教之宝卷的讨论。宋真宗时「变文」被禁止在宫廷和寺庙里演唱,即转向乡村发展,演变成日後的「宝卷」。宝卷的结构和变文有其相似处,讲唱的...交错,即佛教优位性之立场与对中华文化之关怀。多数的论文是在讨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互影响问题(如佛学与汉代黄老思想、魏晋玄学,及儒释融合),或是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佛教对中国文学、宋明理学之影响)。...

    黄国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34341028.html
  • 早期佛教哲学研究

    主义,提出了超越极端的不苦不乐的中道学说,从而避免了佛教堕入宗教极端的危险。佛教的思想理论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丰富的辨证哲理。佛教往往以一种极为平静的心态,理性地去思考问题,辨证地看待问题,逻辑地分析...关心和重视一切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的现实问题。佛教从不关心一切形而上的学问,任何与形而上学相关联的问题都不是佛教所论证的哲学范畴。佛教不等于哲学,哲学也不足以概括佛教。佛教的“四谛&rdquo...

    成建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0941373.html
  • 《法华玄义》的成就

    。通过将之与其它概念相对而言,使我们得以避免看待问题的极端和偏颇的倾向。此种推理和认知的能力不仅使我们的思维灵活而不偏颇,而且具有全方位和多视角的特色。   3、第三类技巧是在呈述自己的观点前,先把...进路的。智顗对某一问题的论述总是穷尽其它一切可能与之相关的理论,以突显其理论的形成乃是在客观研讨了他人的理论以后才得出的结论,这就使他的理论言之有据而无懈可击。   (8)总摄一切的特性体现在智顗对...

    沈海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5342387.html
  • 东初老人有关“佛教与中国文化”之撰述析论

    中国俗文学史》,但由于掌握的资料较多,在文献的说明方面较为详尽,也较从佛教的立场来看待问题,略去了非佛教之宝卷的讨论。32宋真宗时“变文”被禁止在宫廷和寺庙里演唱,即转向乡村发展,演变成日后的“宝卷”...关怀。多数的论文是在讨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互影响问题(如佛学与汉代黄老思想、魏晋玄学,及儒释融合),或是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佛教对中国文学、宋明理学之影响)。(四)从结构的特色来说,多数论文用于...

    黄国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4945580.html
  • 现代禅及其与传统佛教的分歧

    相反,但是都能从佛典中找到各自的理论根据,因而谁也不能把对方彻底驳倒;而且无论他们如何激烈地排斥对方,但是双方在主观上都是自觉地站在佛教的立场看待问题,在根本的价值观上并没有背离佛教的立场,所以这种...”集中体现了“现代禅”的新型佛教理念特征,其实质在于对理性主义和世俗价值的认同,“现代禅”与传统佛教之间的争论和意见分歧使佛教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所遇到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现代禅”所提出的问题有其历史和...

    邢东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4452207.html
  •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3)

    示转远,庶通心君子有以相期于文外耳。”他认为,不管是用语言或其他的形象,要想把某种理论的深奥处完全表达出来,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理解上不应该受言迹的局限。这种说法,正是要人们辩证地去看待问题。现在我们...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罗什还对中国过去的译经,进行研究,特别注意了竺法护的译籍,这一切给他后来进行翻译和讲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关于罗什的卒年,各种传记所说很不一致。齐梁时僧佑在《出三藏记集》罗什的...

    吕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51656399.html
  • 大法鼓经论析

    他们能够对众不乱,虽然不接受世俗的理论,但却不加以驳斥。他们不爱结群戏论,无论事情是轻是重即不亢不卑,常以中道的思想处理事情和看待问题,但却不认为中道,就是常道。 在菩萨的内心世界里,有一个平静的...的肉体死了之后,把一切都断绝了,这就是涅盘’。我现在虽然亲自听受佛陀的教诲,但是我对这种说法仍然狐疑不决。我希望佛陀针对这个问题,说明怎样可以证明心是处在不生不灭之地。我相信,在座的听众,以及所以有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3260852.html